-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企业复工:高自动化生产与用工保障双管齐下
深圳企业复工:高自动化生产与用工保障双管齐下 一、复工复产进展与生产态势 2022 年 2 月,深圳市企业复产率达 96%,员工返岗率近 90%,先进制造业展现强劲韧性。以比亚迪为例,其坪山基地电池生产线自动化率超 95%,从原材料到成品电池仅需 2 小时,2022 年一季度产能同比提升 30%,订单排期已至年底。在智能终端领域,荣耀终端深圳工厂复工后迅速恢复满产,新推出的折叠屏手机日产量达 2 万台,其中 70% 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至东南亚市场。 二、用工保障与劳务对接 深圳市人社局实施 “春风行动”,年内计划开展 10 场以上跨区域劳务对接活动,首批前往广西百色、山西临汾等地,预计引进劳动力超 5000 人。针对重点企业,建立 “用工应急响应机制”,为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定制 “共享员工” 模式,协调沃尔玛、顺丰等企业临时调剂劳动力 2000 余人。同时,推出 “失业保险稳岗返还” 政策,2022 年上半年为超 20 万家企业返还资金超 30 亿元,稳定就业岗位超 500 万个。 三、产业链协同与数字化赋能 深圳推动产业链 “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协调重点企业供应链问题,2022 年一季度解决华为、中兴等企业芯片短缺、物流受阻等问题 50 余项。在数字化方面,推广 “工业互联网 + 安全生产” 平台,接入企业超 1 万家,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5 分钟内,有效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产损失。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深圳市出台《应对疫情助企纾困 30 条》,对规上工业企业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超 20% 的,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同时,设立 20 亿元中小企业纾困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担保服务。展望全年,深圳将继续强化产业链韧性,目标全年工业投资增长 10% 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升至 40%,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022-02-22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宝安:“1+4+56” 政策体系打造世界级制造高地
深圳宝安:“1+4+56” 政策体系打造世界级制造高地 一、一号文件引领,战略布局升级 2022 年,深圳宝安区发布一号文件《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提出 “1+4+56” 政策体系:“1” 即一个核心目标(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4” 为四大任务(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强化创新支撑、完善服务体系);“56” 项具体措施涵盖用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引育等领域。文件明确,到 2025 年,宝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5 万亿元,培育 5 家千亿级企业、20 家百亿级企业。 二、产业能级提升与空间拓展 宝安聚焦 “8+1” 产业集群,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 8 大支柱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大族激光全球激光智能制造基地投产,年产能超 5000 台高端激光设备,订单排期已至 2023 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腾讯 WeMake 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超 200 万台,服务企业超 3 万家,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 70%。空间方面,实施 “工业上楼” 计划,2022 年新建高层工业楼宇 200 万平方米,容积率提升至 5.0 以上,重点布局研发中试、轻型生产等功能。 三、创新支撑与人才保障 宝安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成果转化” 创新链,2022 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家,研发投入强度达 4.5%。人才政策方面,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 1 亿元资助,建设人才住房 1 万套,推出 “宝安区人才服务码”,集成住房、教育、医疗等 20 项专属服务。目前,全区集聚高层次人才 1204 名,外国高端人才超 1300 名,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四、服务赋能与生态构建 宝安推行 “企业服务专员” 制度,为重点企业配备 “一对一” 服务团队,2022 年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超 800 项。在金融服务方面,设立 200 亿元先进制造业基金,推出 “智造贷” 产品,平均贷款利率低于 3.5%,2022 年上半年为企业提供融资超 300 亿元。同时,举办 “宝安产业发展全球峰会”,吸引特斯拉、宝马等企业设立区域总部,2022 年引进外资项目 25 个,合同外资额超 50 亿美元。
2022-02-22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245 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 2354.7 亿元投资擘画发展蓝图
深圳:245 个重点项目集中启动 2354.7 亿元投资擘画发展蓝图 一、重大项目引领,夯实发展根基 2022 年第一季度,深圳市集中启动 245 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 2354.7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443.9 亿元。其中,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占比超 40%,包括光明科学城启动区二期、深圳湾实验室坪山中心等,总投资超 900 亿元,聚焦脑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涵盖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如深惠城际铁路前海段开工,全长 14.9 公里,总投资 85 亿元,未来将实现深惠半小时通勤。 二、民生项目提质,增进民生福祉 本次新开工项目中,民生项目投资超 500 亿元,占比 21%。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扩建项目投资 12 亿元,新增学位 3000 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投资 28 亿元,建成后床位达 3000 张,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此外,深圳人才安居集团启动 10 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房源超 2 万套,其中 40% 面向新市民和青年人才,租金低于市场 30%。 三、产业升级加速,培育新动能 在智能制造领域,比亚迪半导体深圳研发中心项目投资 20 亿元,重点研发车规级芯片,预计 2025 年实现量产,填补国内高端芯片空白。在数字经济领域,腾讯 “互联网 +” 未来科技城项目投资 150 亿元,建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基地,建成后将集聚研发人员超 1 万人。这些项目将推动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提升至 40% 以上。 四、服务保障强化,确保项目落地 深圳建立 “重点项目总指挥部” 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协调土地、资金等要素。例如,针对光明科学城项目,创新 “点状供地” 模式,解决科研用地碎片化问题;针对资金需求,推出 “项目贷” 产品,为 245 个项目预授信超 800 亿元。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实现 90% 的项目 “拿地即开工”,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 45 天。
2022-02-18
-
【2022年深圳招商】广东:中老班列跑出 “加速度” 链通大湾区与东盟
广东:中老班列跑出 “加速度” 链通大湾区与东盟 一、物流通道升级,深国际打造跨境运输标杆 深国际与广铁集团、中外运合作运营的深圳 “湾区号” 中老班列,自 2021 年 12 月首发以来,已开行 10 趟,货值超 5 亿元。2022 年虎年首趟班列搭载 41 个集装箱的电子元件、医疗器械等货物,从平湖南站出发,经磨憨口岸直达老挝万象,运行时间缩短至 5 天,比传统物流节省 70% 时间。 二、全流程优化,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深国际推出 “绿色通道 + 预约加班” 模式,优先办理集装箱装卸、通关手续,实现 “一次查验、全域通关”。海关采用 “智能审图 + 风险布控” 技术,将查验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1 小时。2022 年 1 月,班列高附加值电子产品占比达 41%,包括华为手机零部件、大疆无人机组件等,单箱货值提升至 12 万美元。 三、产业链协同,带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班列常态化运行带动深圳对东盟出口增长 25%,2022 年 1 月深圳对老挝出口额同比增长 150%。在进口方面,班列回程搭载老挝大米、天然橡胶等产品,2022 年 1 月进口额超 800 万美元,促进区域经济互补。深国际计划 2022 年开行班列 50 趟,货量增长 300%,形成 “去程高附加值、回程高性价比” 的双向物流格局。 四、政策赋能,构建 “双循环” 重要节点 深圳市交通局、商务局等部门建立快速协调机制,将班列纳入 “稳外贸” 重点项目,给予每趟最高 20 万元补贴。未来,深圳将拓展 “深圳 - 老挝万象” 专线,连接中欧班列网络,打造 “北连欧亚、南拓东盟” 的立体物流网络,预计 2025 年班列货量占深圳对东盟物流总量的 15%,成为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
2022-02-16
-
【2022年龙华区招商】龙华区:数字经济领跑 工业大区动能澎湃
<p>龙华区:数字经济领跑 工业大区动能澎湃 一、产业结构优化:非富士康经济崛起 2021 年,深圳市龙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1%,其中非富士康规上工业规模首破 3000 亿元,增速达 12%,创历年新高。这一突破标志着龙华从 “单一龙头依赖” 转向 “多元产业协同”,752 家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年产值达 4668 亿元,同比增长 26.7%,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 二、创新企业培育:专精特新集群壮大 龙华实施 “专精特新” 企业梯度培育计划,2021 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0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89 家,总数分别达 22 家和 186 家。例如,深圳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射频元器件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 15%,年产值增长 35%。同时,“小升规” 工业企业 360 家,形成 “初创企业 — 规上企业 — 专精特新 — 上市企业” 的成长链条。 三、数字经济生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龙华构建 “基础硬件 — 软件研发 — 应用服务” 的数字经济生态。在基础硬件领域,富士康工业富联龙华园区升级为灯塔工厂,生产效率提升 30%;在软件研发领域,引进腾讯云工业互联网总部,为 3000 家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在应用服务领域,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华为、美团等企业,2021 年园区产值超 2000 亿元。 四、政策支撑:要素保障精准有力 龙华出台《数字经济产业扶持办法》,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 30% 补贴,对新落户的数字经济总部奖励 500 万元。2021 年,安排产业资金超 10 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和市场拓展。同时,建设 5G 基站超 5000 个,实现重点园区全覆盖,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应用提供网络保障。</p>
2022-02-16
-
【2022年坪山区招商】坪山区:城市更新破局 绘就未来之城新图景
坪山区:城市更新破局 绘就未来之城新图景 一、战略定位:把握湾区机遇的先手棋 2022 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深圳市坪山区召开高质量城市建设大会,明确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这一决策源于坪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战略定位 —— 建设 “创新坪山、未来之城”,通过空间重构释放发展动能,预计到 2025 年,城市更新项目将释放产业空间超 500 万平方米。 二、政策驱动:构建高效推进机制 坪山出台《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建立 “区领导挂帅 + 专班推进 + 社区协同” 机制。例如,燕子湖片区更新项目由区长牵头,整合规划、住建、产业等部门资源,实现从拆迁到产业导入的全周期管理。2021 年,全区完成土地整备入库面积超 100 公顷,其中产业用地占比达 60%,为深圳技术大学、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提供空间保障。 三、产城融合:塑造现代化产业载体 坪山聚焦 “智能制造 + 生物医药” 产业方向,推动更新项目与产业规划深度融合。碧岭街道沙湖社区更新项目规划建设 100 万平方米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半导体、智能终端企业,目前已签约企业 20 家,包括某头部芯片设计公司区域总部,预计年产值超 50 亿元。同时,配套建设人才公寓 2000 套、国际学校 1 所,打造 “生产 — 生活 — 生态” 融合的产业社区。 四、民生导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在城市更新中同步推进民生工程,2021 年启动旧改项目配建公共服务设施超 50 处,包括社区公园、养老服务中心、社康中心等。例如,坪山街道正山甲片区更新项目配建 12 班幼儿园、社区菜市场等,惠及居民超 2 万人。此外,优化交通网络,规划地铁 14 号线延长线、云巴示范线,实现更新片区 30 分钟直达市中心。
2022-02-16
-
【2022年光明区招商】光明区:科技创新驱动 打造环科学城产业带
光明区:科技创新驱动 打造环科学城产业带 一、创新平台集聚:科学城建设提速 深圳光明区围绕光明科学城,加快科研平台布局,2022 年启动科研平台跨越工程,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学装置,总投资超 200 亿元。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基地已吸引 10 个院士团队入驻,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等前沿研究。 二、科研经济模式探索:“中央创新 + 圈层创业” 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以科学城为核心,向外辐射建设创业园区。例如,光明科学城周边规划建设 10 个产业园,重点发展脑科学、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2022 年引进相关企业 30 家,形成 “基础研究 — 应用研发 — 成果转化” 生态链。 三、政策支持:全周期科技服务 研发补贴 对企业联合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研发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2022 年首批支持项目 20 个,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 2 亿元。 人才政策 出台 “光明人才计划”,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 1 亿元资助,建设人才房 2000 套,租金低于市场价 30%,2022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200 名。 四、产业协同:与周边区域联动 光明区与东莞松山湖、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建立产业协同机制,2022 年联合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促成合作项目 50 个,涉及金额超 100 亿元。同时,对接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建设跨境研发中心,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2022-02-11
-
【2022年光明区招商】光明区:GDP 两位数增长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光明区:GDP 两位数增长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一、经济增长突破:工业主导地位凸显 2021 年,深圳光明区 GDP 达 1285.33 亿元,同比增长 12.9%,为 2015 年以来首次 “两位数” 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 875.45 亿元,增长 15%,占 GDP 比重 68.1%,工业主导地位显著。社会用电量和供电量首次突破 100 亿千瓦时,五年增长 45%,反映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四大工程推进 科技政策落地工程 出台《光明区科技创新激励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励,2021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300 家,总数达 1500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 70%。 科研平台跨越工程 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基地启动运营,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已引进科研团队 20 个,投入研发经费超 10 亿元。 科研经济提速工程 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新材料等未来产业,2021 年合成生物产业产值增长 40%,引进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形成 “研发 — 中试 — 生产” 链条。 科技生态优化工程 引入深圳技术交易有限公司,2021 年促成技术交易项目 100 个,交易额超 20 亿元。举办光明科学城国际创新论坛,吸引全球 500 名专家参与,提升区域创新影响力。 三、未来展望:科学城引领高质量发展 光明区计划到 2025 年,GDP 突破 2000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 5%,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当前正加快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预计 2025 年核心区初步成型,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重要支点。
2022-02-11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GDP 首破 3 万亿 韧性发展成标杆
深圳:GDP 首破 3 万亿 韧性发展成标杆 一、经济总量跨越:三万亿背后的产业支撑 2021 年,深圳市 GDP 达 3.07 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破 3 万亿城市,同比增长 6.7%,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展现强劲韧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1.6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51.3%,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产业增长超 10%,成为核心增长极。 二、创新驱动:改革与科技双轮发力 综合改革试点 47 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包括土地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例如,试点科技人才 “揭榜挂帅” 制度,2021 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 1000 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3000 亿元。 核心技术突破 华为研发投入达 1615 亿元,5G 专利占比全球 38%;大疆创新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 70%,推出行业首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 三、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并重 先进制造业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4.9%,工业投资增长 11.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50%,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 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9.1%,深交所上市公司市值超 30 万亿元,注册制改革后新增上市公司 47 家,居全国第一。 四、区域协同: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凸显 深圳牵头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等平台集聚全球顶尖科研团队。2021 年,深圳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投资超 5000 亿元,前海合作区新增注册企业超 10 万家,其中港澳企业占比 15%,成为港澳青年创业首选地。
2022-01-28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一、政策突破:国家级文件赋能先行示范区 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涵盖科技、金融、医疗等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例如,在科技领域,允许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支持建设国际数据交易所;在金融领域,试点非银行支付机构境外展业。 二、科技领域:数据要素与跨境研发突破 深圳将审慎设立数据要素交易场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集聚流通,2021 年深圳数据交易额超 1000 亿元,华为、腾讯等企业参与制定数据标准 20 项。在跨境研发方面,允许港澳高校科研团队在深圳自由开展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 年跨境研发项目超 50 个。 三、医疗与教育:开放与创新并重 医疗领域,允许港澳医师经简单备案执业,2021 年新增港澳医疗机构驻点 12 家,服务患者超 20 万人次;教育领域,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高校联合培养,试点职业教育 “双证书” 制度,2021 年培养跨境人才超 5000 人。 四、区域协同:引领大湾区制度型开放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措施将形成 “深圳试点 — 湾区协同 — 全国推广” 的机制,例如数据要素交易规则、跨境金融监管等经验将逐步向大湾区其他城市复制,2022 年计划开展跨区域试点项目 10 个,推动大湾区要素流动效率提升 20%。
2022-01-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